今年315晚会曝光的翻新卫生巾产业链,撕开了部分企业为追逐暴利罔顾法律与道德底线的黑幕。从残次品回收到废料二次加工,这一灰色产业链不仅暴露行业监管漏洞,更将公共卫生安全推向风险边缘。事件背后是企业责任失守、监管效能不足、消费者权益保障缺位的多重困局,亟需以系统性治理重塑行业生态。
灰色产业链侵蚀公共卫生安全防线。涉事企业以低价收购品牌残次品违规翻新,甚至将废料制成“回收料”返售牟利,形成隐蔽的灰色利益链。检测数据显示,部分翻新卫生巾菌落总数超标数十倍,重金属残留与霉菌污染触目惊心。女性生理期免疫力薄弱,使用此类产品轻则引发过敏感染,重则导致宫颈病变等长期健康隐患。自由点、全棉时代等知名品牌卷入风波,更折射出部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松散懈怠、质量内控形同虚设的深层积弊。
逐利逻辑下企业价值观的集体坍塌。涉事企业为压缩成本、攫取暴利,将商业伦理与用户健康抛诸脑后。以自由点母公司百亚股份为例,其卫生巾业务年营收超15亿元,但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%,质控环节“偷工减料”意图明显;全棉时代虽标榜“健康生活”理念,却对代工厂资质审查敷衍了事。这种“重营销轻品控”的模式,本质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的双重践踏,暴露出部分企业在资本裹挟下社会责任感的彻底沦丧。
筑牢监管防线需法治震慑与技术赋能双管齐下。当前《产品质量法》对制售伪劣卫生用品的最高处罚仅为货值金额10倍罚款,违法成本过低导致部分企业铤而走险。建议推动立法引入“行业终身禁入”“刑事连带追责”等刚性条款,形成高压震慑。同时,可依托市场监管总局“全国食品安全举报系统”经验,构建卫生用品全链条数字化溯源体系,通过大数据监测产能异常、价格异动等风险信号。对于全棉时代等国有控股企业,更需强化党建引领,将“质量安全党员责任制”嵌入生产流程,以组织力量倒逼责任回归。
重构信任需构建多方共治的长效机制。企业应以“透明工厂”开放生产线接受社会监督,并设立“质量安全赔偿基金”实现问题产品先行赔付;消费者需掌握正品防伪码查验、包装密封性识别等基础鉴别技能,通过“消费者陪审团”机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;行业协会应牵头发布高于国标的《卫生巾质量白名单》,对合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、市场准入优先等正向激励。唯有形成政府严管、企业自律、公众监督的共治格局,才能将“315曝光”的个案整治转化为“365守护”的常态机制。
翻新卫生巾事件是对民生安全底线的严重挑战,从法治升级到技术赋能,从企业责任重塑到社会协同共治,只有织密全链条防护网,才能让消费者告别“信任危机”,在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中守护每一份民生温度。(上埠镇刘微鑫、萍乡学院欧阳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