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商务新闻网

守护“舌尖”的底线与未来

2025-03-28 08:59 来源:商务中国网

  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将加大全国食品安全抽检力度,聚焦校园食堂、网络销售、直播带货等新兴领域,以“四个最严”要求筑牢食品安全防线。这一举措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再度关注。食品安全不仅是民生之本,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。然而,从连锁餐饮品牌后厨蟑螂乱窜的丑闻,到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,食品安全问题依然触目惊心。如何在监管与责任中寻找平衡,让“舌尖上的安全”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?

  监管升级,从“事后追责”到“全程防控”。近年来,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。2025年,全国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已提升至98.5%,重点食品合格率甚至达到99.5%。这一成果得益于技术创新与制度改革的结合。例如,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被应用于风险监测平台,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。山东省通过“数字标签推广年”等行动,推动标准与监测的数字化升级;市场监管总局则针对网络销售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精准发力,填补监管盲区。这些举措体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。

  然而,监管仍面临挑战。偏远农村地区监测覆盖率不足70%,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铤而走险,如华莱士门店后厨卫生问题频发,暴露出企业管理机制和监管执行的漏洞。可见,监管的“严”不仅需覆盖广度,更需扎根深度。

  企业责任,利益与良知的博弈。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,往往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。2025年,全国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6.2万起,吊销许可证565份,但仍有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或超量添加剂。华莱士事件中,店长直言“更关心业绩而非食品安全”,折射出部分企业价值观的扭曲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国家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,推动行业自律。企业的生存之道,不应仅靠规模扩张,而需以诚信为本,将安全视为生命线。

  社会共治,从“单向监管”到“多元参与”

  食品安全治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。2025年,全国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5000余场,覆盖2亿人次,消费者维权意识显著提升。新规要求企业明确标注添加剂信息,并建立自查机制,这为公众监督提供了依据。此外,国际合作成为新趋势,中国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、引进先进技术,提升全球食品安全治理话语权。

  但社会共治仍存短板。部分消费者对食品成分认知不足,农村地区科普覆盖率有限。未来需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,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普及知识,或通过社区网格化治理动员基层力量。

  展望未来,筑牢防线的“破”与“立”。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远。2026年,我国计划完善法规体系、加强风险监测、推进信息化建设,同时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:一是平衡监管的“刚性”与“人性化”,避免“运动式执法”;二是推动食品产业升级,鼓励绿色生产与技术创新。

  食品安全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正如评论所言,“监管不能只等3·15,必须天天都3·15”。唯有政府、企业、公众三方合力,以最严谨的标准、最透明的信息、最自觉的责任感,方能守护好每一张餐桌上的安全与信任。(上埠镇肖彬、萍乡学院梅余婷)